藏医治疗偏瘫肌张力高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5-03-06 作者:甘露医院 浏览数: 次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脑卒中、脑外伤或其他脑部疾病引起,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高(痉挛)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藏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偏瘫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藏医对偏瘫肌张力高的认识
藏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依赖于“隆”(气)、“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大能量的平衡。偏瘫肌张力高在藏医理论中属于“隆”与“培根”失衡的范畴。具体而言,偏瘫多由“隆”失调引起,而肌张力高则与“培根”的积聚和“隆”的运行不畅有关。
1. 病因病机:
- 隆失调: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偏瘫患者常因隆的运行受阻,导致气血不畅,肢体失养。
-培根积聚:培根主水、土,若培根过盛,会导致体液代谢失调,痰湿内生,阻滞经络,进一步加重肌张力高。
- 内外因结合:外因如风寒湿邪侵袭,内因如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隆与培根失衡,诱发或加重偏瘫肌张力高。
2. 症状表现:
- 肢体僵硬,活动受限。
- 肌肉痉挛,疼痛不适。
- 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
藏医治疗原则:
藏医治疗偏瘫肌张力高强调“调理隆、化培根、通经络、活气血”,具体原则如下:
1. 调理隆: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隆的运行,恢复气血通畅。
2. 化培根:使用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药物,消除培根积聚。
3. 通经络:通过外治疗法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
4. 活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滋补气血、营养神经改善肢体功能。
藏医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调节隆的药物具有调和气血、安神镇静的作用。
-化培根的药物可化痰祛湿、疏通经络。
- 活血化瘀滋养神经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 外治疗法:
- 藏药浴:2018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非遗名录,藏医五大外治法之一。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药物煮熬的药水,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藏医药浴法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2018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人类健康实践创造力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见证。
作为一种纯天然绿色外治疗法,藏医药浴历史久远,方剂源自《四部医典》中的“五味甘露汤”,取来自青藏高原高海拔、强日照、无污染的高活性药材“阴山的高山麻黄、阳坡的圆柏枝、水边的水柏枝、旱地的“坎巴”丛生亚菊、草甸的黄花杜鹃叶”五类植物药材,可根据病人病情配以辅药,辅药有麝香、岩精等100多种。
治病原理:药浴时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药浴水中的天然藏药材精华通过毛孔进入人体,促进内脏器官的循环能力将导致人体生病的邪气和瘀毒排出体外,净化内循环,调节脏腑平衡,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解毒祛病。
适应症:藏药浴适应性极广,对躯体僵直痉挛(痉挛性斜颈、肌张力障碍),各类关节炎症、风湿骨病、强直性脊椎炎、中风后遗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黑白脉疾病有着特殊疗效。
-藏秘格西秀巴疗法(油脂涂擦疗法):
藏医秀巴疗法(油脂涂擦法),是藏医五大外治疗法之一,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见效快。最早记载于公元前藏地古象雄时期的苯教医典《象雄大藏经》、《疗方五部大续》、《苯教甘珠尔》、《八支秘诀》等医学著作中,公元7世纪之后吐蕃时期著名的《四部医典》、《月王药诊》、《四部医典蓝琉璃》等药典均有重要记载。“秀巴”选用来自青藏高原的纯野生药材与酥油在一定温度下按比例调配成特制药膏涂擦于人体患处,使用藏医特有手法搓、揉、推、拿、按等进行按摩,使药物通过人体皮肤的毛孔充分吸收,同时使用理疗灯再进行加热,在药力和物理作用下使机体腠理开启、气血通畅、疏经通络、散瘀消肿、祛除病邪,滋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及养生健体。
格西秀巴疗法。格西,藏语"格威西联"的省音,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学位。 甘露医院格西秀巴疗法所用藏药来自格鲁派藏医医僧世代相传的藏传秘方,格西秀巴疗法中有包括纯天然名贵藏药材:珍珠、珊瑚、珍珠母、麝香、藏红花、诃子、秦皮、雪莲花等在内的100多种珍贵高原藏药材, 远多于藏区常见的秀巴所用的四十多种药材。
适应症:甘露医院持有的格西秀巴疗法配方有100多种药物正对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气血不通导致的一切“隆病”及各类风湿骨病有不同寻常的效果。主要用于肌肉和神经萎缩后的修复,疏通活络、活血化淤、通过药物渗透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微神经达到患者康复;对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病,中风后遗症、偏瘫、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骨刺、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肌张力高、痉挛性斜颈等神经系统(白脉病)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藏秘霍麦疗法
霍尔麦疗法(油敷法)源于公元九世纪,载于藏医经典著作《月王药诊》、《文殊心之补注》、《蓝琉璃》、《九绝症分辨》中,历经千年传承,疗效确切。藏秘霍麦疗法是把多味名贵藏药材,研磨成粉后,放入纱布中,用酥油文火加热30分钟,达到一定的热度(不烫皮肤)时热敷,放在身体的特定“隆”穴上进行热熨,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经皮吸收抑制隆偏盛的药物,从而调节平衡三因(隆、赤巴、培根),打通人体任督二脉经络循环,达到散寒除湿、除隆、温经、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激活沉睡的细胞,提高平衡大脑功能,全面疏通微循环,使大脑的运动神经中枢恢复至自主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了中风后遗症、偏瘫、肌张力障碍等身体麻木僵硬、抽风痉挛、口眼歪斜、震颤、筋腱拘挛、肌肉萎缩等肌张力高的问题。
适应症:对肢体强直痉挛、躯体痉挛变形、肌张力高、心慌心悸、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耳鸣的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
藏秘安东疗法
藏秘安东疗法源于公元六世纪,《四续释难明灯》将穴位分为手术窍、灸穴、穿刺穴3种,安东第一穴属灸穴,即脉络聚合处。此穴位的辨认在《医法大论》载:“三因和脏腑等各患病部位、脉络聚合处可灸治的部位皆称灸穴。”
“安东穴”在藏医学种称之为“人体第一穴”,《四部医典》中屡次讲到灸于“安东”,第一穴隆穴、第二穴赤巴穴、第三穴培根穴等穴位分类。藏医安东疗法是藏医治疗疾病时其独特之处的外治疗法之一,以其操作简单,显效迅速。
主要治疗心神不安、抽风痉挛、震颤、肌肉萎缩、颈项僵直及隆病、黑白脉病。
藏秘安东疗法是藏医治疗疾病时其独特之处的外治疗法之一,藏医药古籍《秘诀医典》、《三百六十医法辨别》、《时轮法摄略经》、《千万舍利》、《满愿妙瓶》等均有记载。对陈旧,得病时间比较长的热症治疗效果更好,热症渗于骨、血液偏盛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3. 饮食调理:
- 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多食用温性食物如羊肉、生姜等。
- 适量饮用藏红花茶或姜茶,以温通气血。
4.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 适当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藏医传统体操“隆达”。
临床案例
患者,男性,56岁,因脑卒中后左侧肢体偏瘫伴肌张力高就诊。藏医诊断为隆与培根失衡,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内服针对性藏药加外治疗法每周各3次。 每周一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检查结果、尿诊会诊调整治疗方案。饮食以温性食物为主,避免生冷油腻。
经过住院28天加出院后复诊3个月治疗,患者肌张力明显降低,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肢体活动能力显著改善。
患者,男,63岁,脑梗后遗症。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正常行走,说话不清、流口水,理解困难,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痛,间断性意识障碍。脉象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舌苔后有裂纹状。尿液浑浊发黄、气味重,辅助判断体内寒热失衡。脑梗在藏医中通常被称为“白脉病”或“龙病”,属于“白脉”系统的疾病。藏医理论认为,白脉与神经系统相关,脑梗的发生与“龙”(气或风)的紊乱有关。
前期一周选用调节“龙”的药物加活血化瘀药物、后期增加滋补及温通营养神经药物。外治疗法每周各3次。住院21天症状减轻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巩固治疗14天,回家坚持服药加康复锻炼5个月后头晕头痛,流口水症状消失,说话基本正常,记忆力明显改善,不用借助外力可正常行走。
结论
藏医治疗偏瘫肌张力高具有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药物、外治、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来,藏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四部医典》
2. 《藏医临床学》
3. 《藏药方剂学》
西安甘露精神病医院,西安精神病医院,治疗抑郁症医院,治疗焦虑症医院,西安甘露医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与光华路十字甘露医院 咨询电话:029-88220226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遵照医生诊断 备案号:陕ICP备19022228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