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见疾病可导致偏瘫--(神经功能障碍)
时间:2025-03-06 作者:甘露医院 浏览数: 次
a 脑动脉硬化症
多发群体40岁以上男性中老年人
常见发病部位颅内
常见病因弥漫性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
常见症状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偏瘫等
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本质为脑血流量的减少。这种脑血流量的减少是普遍性的,难以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进行代偿。所以,当动脉狭窄进展较快时,或因血流动力不足及血液黏滞度增高等因素造成脑血流灌注急剧减少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或精神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微米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1.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主要用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2.影像学检查
(1)颈部彩超检查可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有助于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评估脑动脉硬化程度,检测脑动脉内微栓子等。
(3)CT和MRI检查可发现多发腔隙性梗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
根据患者隐袭起病,表现慢性脑功能不全综合征,无局灶性脑功能损害体征,眼底及全身动脉硬化表现明显,常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结合彩超检出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TCD检测脑动脉血流状态,CT和MRI显示多发性腔隙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如有过TIA或脑卒中的患者可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帕金森综合征等均不宜归为脑动脉硬化症,而可以是其严重的并发症。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常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b 脑梗后遗症
脑梗后遗症是指在脑梗发病一年后,如果还存在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等症状,就叫做脑梗后遗症,该时期也叫做脑梗后遗症期,与恢复期相比,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慢。脑梗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梗发病一年后仍有肢体、语言障碍等就属于脑梗后遗症了,后遗症期的治疗重点以防止脑梗复发,改善症状为主。有的患者在发病一年内能够坚持服药,一年后就忽视了可靠用药;有的患者认为只要坚持锻炼,控制好饮食,吃不吃药没关系。只靠锻炼和饮食调节,这是一级预防,是对尚未发生脑梗病变,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的一种防病措施。对已经发生了脑梗的患者来说,要防止复发并继续改善症状,让它一直向好的方向发展,除注意清淡饮食,功能锻炼,控制好血压血脂外,最重要的还是可靠用药对脑梗病因的持续性防治。脑梗五年的复发率是30%以上,而一旦复发,患者及家属将面临更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所以说与其发病再治,不如未发先防。脑梗是慢性病,而且多发于60岁左右的老年人,选择用药的重点,除对脑梗病因如动脉硬化等有针对性的防治作用外,还应具备长效、安全、无耐药性、剂型合理、剂量小的优势,这才是真正适合中老年脑梗病人长期服用的最佳二级预防用药,而能够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发的临床重点用药,就是脑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首选用药。
西药治疗脑梗及其后遗症具有起效快、有治疗针对性的优点,但作用靶点单一很难做到一些大复方现代中药能够从血液及血管同时治疗的目的,而且多数西药会产生耐药性,而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多数中药起效慢。但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藏药具有长效性强,作用靶点多,能够同时对脑梗后遗症诱因即血管及血液病变同时治疗,并且服用安全等优点。藏药基于藏医学的“三因学说”(龙、赤巴、培根),强调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如红景天、冬虫夏草、藏红花等。这些药材生长在高海拔、低温、强紫外线环境下,具有独特的药效。加上其其独特的炮制技艺。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治疗中表现出色。所以对于脑梗后遗症后遗症病人,以中成药物为主,辅以具有针对性的西药治疗是有效治疗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的同时达到防止复发的多重治疗效果的最佳原则。
c 脑出血后遗症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临床表现 :1.肢体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偏瘫侧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2.认知和精神
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出血,可留有精神和认知障碍: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3.言语功能障碍。
4.吞咽功能障碍。
5.其他症状
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痴呆、抑郁等。
d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常见病因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常见症状
复视、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眩晕和共济失调,双侧黑蒙或同向性偏盲,猝倒发作,运动感觉障碍等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
为最主要的因素,最常见的部位为椎动脉起源处,其次为椎动脉第二段,再次为椎-基底动脉结合处。
2.椎基底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完全性闭塞椎动脉的自发性夹层动脉瘤
常伴有动脉纤维增生,好发于椎动脉第二、三段。
3.颈部贯通伤、严重的颈椎骨折和脱位
造成椎动脉的直接损伤引起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或动静脉瘘,颈部推拿引起的椎动脉创伤性夹层动脉瘤或闭塞。
4.颈椎骨刺
常见于严重的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者,压迫椎动脉的第二段引起与颈椎位置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C6水平前斜角肌韧带压迫椎动脉引起与颈部转动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常可因左侧上肢主动性运动诱发颅内脑血流量分流,出现脑干部分缺血表现。
6.栓子
多数椎基底动脉的栓子来自心脏瓣膜、心房血栓、心房黏液瘤、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全身性来源的栓子。
7.常见的椎动脉起源处病变
包括①椎动脉起源处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椎动脉起源处因纤维肌肉束带或增生的前斜角肌造成腔外压迫而引起的严重狭窄;③联合近侧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起源处的严重溃疡性病变;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8.椎动脉狭窄的病变
包括①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②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同时有狭窄、或闭塞、或发育不良;③一侧椎动脉狭窄到足以减少椎基底动脉血流的程度(如合并溃疡形成脑栓塞)。
临床表现
1.脑干、小脑和枕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症状:
(1)脑干症状主要表现为复视、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2)小脑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共济失调。
(3)枕叶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侧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症状还可有猝倒发作、运动感觉障碍等。
3.脊髓前动脉闭塞后引起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出现对侧偏瘫和同侧舌无力,伴对侧本体感觉和振动觉丧失。
本病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有时诊断较困难,应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并进行心血管功能、神经系统、耳科学、听力学、前庭功能等全面检查,此外还应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椎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
d 此外还有神经系统疾病如:
多发性硬化(MS):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导致偏瘫和肌张力异常。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能引发肌张力增高和偏瘫。
感染性疾病:脑炎:脑部感染可能导致偏瘫和肌张力增高。 脑膜炎:脑膜感染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脑肿瘤:脑部肿瘤压迫神经组织可能导致偏瘫和肌张力增高。
代谢性疾病: 肝性脑病:肝功能异常引发的脑病可能导致偏瘫和肌张力增高。
尿毒症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引发的脑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肌张力增高和偏瘫。
其他: 癫痫:部分癫痫发作后可能出现偏瘫和肌张力增高。
药物或毒物中毒:某些药物或毒物可能引发偏瘫。
西安甘露精神病医院,西安精神病医院,治疗抑郁症医院,治疗焦虑症医院,西安甘露医院
- 上一篇:藏药治疗偏瘫: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 下一篇:藏医治疗偏瘫肌张力高的理论与实践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与光华路十字甘露医院 咨询电话:029-88220226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遵照医生诊断 备案号:陕ICP备19022228号-11